徐凯文:心理健康行业已在风口,怎样发展?

99日,壹心理延续往届行业之问,举办第五届心理行业峰会“99行业之问·10年心理 变与不变”。邀请了多位行业同仁和心理学爱好者聚焦当下、探索未来,畅谈心理学新机遇。
以下是大儒心理创始人、和睦家医院执业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本次峰会上的精彩演讲,由云现场整理。
 

01

 

今天是我第一个在现场出镜,这真是一个玄幻的世界,上次我参加壹心理的峰会是在很大的会场,现在我可以想象线上有成千上万的同道在参加这个大会。
我叫徐凯文,我刚才想了一下我来做这个演讲有一点底气,因为我的从业经验非常丰富。
我大学毕业以后做了精神科医生,我精神科医生的经历首先是在公立三甲医院工作,后来我在北京读博的时候在民营医院做兼职心理咨询师。
2011年开始在外资医院心理科和睦家医院一直到现在,这是我医疗方面作为精神科医生的经历。
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,因为我本科是学医学的,硕士和博士学心理学,北大毕业以后就在北京大学工作,从2009年一直到今年7月底,工作了12年。
我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师,可能老天爷觉得我履历还不够丰富,今年7月份从北大辞职,现在做了大儒心理这样一个咨询机构。
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更全面一点。
此外,因为受到很多领导和老师的信任,我也参与了很多专业学术和社会组织工作,包括我在注册系统担任组长。
此外也参加了国家卫健委,包括人社部的一些工作。
我在这儿凡尔赛了一会儿,主要想跟大家讲一下我真的很有感触,今天我们这个行业,在我从业24年到今天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。
我之前在想题目是什么,我想了一个稍微有点夸张的题目,一年前我不敢用这个题目,我觉得心理健康行业已经到了行业发展的风口,是行业整个腾飞和起步的时刻。
但是我要强调:风口来临的时候看起来会是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,同时也有很大的危机存在。
这可能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。

02

 

我们现在的风口已经到了吗?
首先,任何的行业发展离开不了时代和国家背景
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,这些年跟国家卫健委、人社部都有很多直接的合作和接触,尤其是国家卫健委领导在全国各地做过调研。
我觉得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政府这么重视心理健康工作。
虽然刚刚很多老师都提到现在专业人才匮乏,跟先进发达国家差距很大。
但是有哪个国家会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任务?

我们现在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,这并不只是一个口令、方针和愿景,它有具体的方式。
三年前已经做了全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,昨天这个时候牡丹江卫健委主任还在跟我讨论,怎么在牡丹江开展工作的事情。
我们已经做了整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全国所有的省市,除了台湾、香港、澳门地区以外,所有的省市都做了试点,有的省市有五六个试点。   
这里面有一些之前发的国家性的文件,大家也很清楚,今年也有非常特别的文件,现在正在进行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。
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,之前也没有这么大的力度。
政策已经有了,推动力度也很大,这是一个基本的国家背景,这是国家史上最重视心理健康的阶段。

而且就我自己的理解还会更重视,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5月份,国家成立了新的机构,这个机构叫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防治中心。
这个工作开始前我参与了一些工作,做了一些调研工作。
这个机构的前身是国家人口宣传教育中心,这是我个人的理解,可能理解不对:
以前我们国家有多么重视计划生育,现在就有多么重视心理健康。

整个机构80多位全职的公务员,都转型到了心理健康工作,他们都非常热情的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来,这跟以往的力度是不在一个等级上的。   
需求的背景,这个数据我说过无数遍了,依然如此,这是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:
中国公民当中有17.5%的患病,最近北京安定院长的郑院长,组织儿童青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是17.5%;
我的师姐做的国民心理健康调查蓝皮书当中,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26.4%,我自己做了大量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和访谈,这个比例也是如此;
儿童青少年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抑郁,甚至抑郁症,甚至自我伤害,自杀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。

03

 

我要说的第二个是国家重视的根本原因是国民需要,我们有巨大的需求,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需求。
刚才也提到了服务获得率很低,按照2005年的研究,寻求心理专业帮助的人只有8%,获得的只有4.9%,需要服务的有2.48亿人。
我们有巨大的市场需求,而且已经不是潜在的需求了,已经喷薄而出了。   
我们现在行业的现状是什么?
这是我了解的基本情况,整体患病率17.5%,8%的人寻求过专业帮助,4.9%的人得到过专业帮助。
全国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只有2396个,听起来不少了,但这么大一个国家,一个地级市只能分一两个。
我们的专业队伍有多少?
精神科医生4.1万人,刚刚韩博士也提到,精神科医生真的非常缺。
我们到全国各地调研的时候,精神科医生都抢来抢去。
但是精神科医生的匮乏还不如心理咨询师的匮乏。
我们去全国各地调研,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上海、深圳这样的地方,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内地省份,到地级市还有些专业人员,到了县级市,到了乡镇都是空白。
心理咨询师队伍通过考证的,获证的130万人,这当中有二三级都拿的,实际也就100万左右。
在这100万当中真正在工作的,乐观的估计大概只有10%。
而我们国家的需求可能是以百万为单位的。
心理治疗师就是必须要在卫生机构才能服务,乐观的估计也就1万人左右。
真正在做这个工作的,能干这个活的,参加这个考试的人很多都是原来医院的护士,护士长还不让他干心理方面的事,还得干护士的活。
我等会会谈到客观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硕士,每年毕业大概3000人左右,其中一大半去做了人力资源,真正学临床的人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就10001500人左右。
最后能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,所以和巨大的需求相比,我们现在最短的短板是专业人才的缺乏。
刚才说了十年的变化,我现在已经年尽半百了,我把时间线拉的长一点——我们这个行业四十年的变化。
我们这个行业非常明显受到时代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推动,每一次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后,这个行业就会有一个数量级的质变过程。
2003年非典让我们普及了心理热线,让我们知道心理援助的工作是有价值的。

然后就是汶川地震,汶川地震是整个中国心理学的元年,所有人都意识到心理健康、心理援助、心理创伤治疗,对经历自然灾害的人何其重要。

但是我们水平很低,经验不足。
但是这样的状况在去年全球疫情以后,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。
2010年我还经历富士康十五连跳,我两次去富士康调研,我用一句话总结我的经验,心理健康工作必须要跟政府工作结合,甚至在社会层面有干预才会有效。
但是十五连跳以后EAP企业员工援助计划进入了很多大型企业的视角。
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是个灾难性的事件,在我们国家复学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爆发,这才有后面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,以及对心理健康及其重视。

现在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大大提高,有文件的落实和人财物落实。
后面往往发生的事情是重视了要从法律法规推动它,完善它。
职业医师法颁布,医疗行业完善了,精神卫生法颁布,现在可能也是历史上最好契机的时候。
我刚刚提到2019年的时候,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开始,以及我们国家中心的建立。
从心理学发展角度来说,最早1980年的时候心理学在文革期间被认为是伪学科,学科被停止了,包括2017年心理咨询考试停考。
我了解的情况,不是因为心理咨询师行业不重要,而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国计民生的行业,李克强政府不认为这个行业需要刻意去过多的约束和管制,所以才停了这个考试。
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一个国内很大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来跟我谈,说我们这个行业还做不做的下去,因为教育培训没有考证了,这个行业会不会因此就没有了?
我就问他这样一个问题:我们判断一下需求还在吗?心理健康的需求还有没有?
毫无疑问这个需求在2017年和2018年的时候我们知道非常巨大,需求还在行业一定在,而且需求是爆发式的增长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可以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,我们的行业要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,是质变的阶段。
我还想谈一点风口有哪些信号,第一个我刚才谈到了国家很重视,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政府,包括发达国家政府像我们这么重视。
第二,最近这一两年当中大量投资在试图进入心理健康行业,京东、阿里、字节跳动等等,他们都想进入。
第三个,人员。
最近我有个很强烈的体验,我从2012年开始和华夏心理合作,招研究生培育两年制的,今年也是爆发式的增长。
而且重要的是我会注意到让我非常欣喜的事:
我发现很多其他行业的精英,其他行业当中的成功管理者,成功的经营者,他们想要进入心理咨询行业。
他为啥要进入这个行业?
不是因为这个行业能够暴利,而是因为有意义,帮助到别人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,我愿意成为一个助人者。

一个其他行业的精英愿意进入心理健康行业,说明对这个行业很认可,这个行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。
包括留学生。我最近要去给一个大的媒体做讲座,很多想要去国外留学的,我听到很多留学服务机构会告诉我:
孩子们想要到国外读大学,读本科,心理学是选择量最高的一个专业。这个情况五年、十年前就有体会。
我们有大量的海归,海外学了心理学硕士的人回到国内到我们这里实习。
经济发展了以后,人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,当然愿意选觉得更有意思,更有趣的行业,心理学显然是很多人首选的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,心理学专硕考的非常难,火爆,内卷,考分特别高,原因是什么?
报考的人数非常多,每次报考一两千人,录取一二十人。
所有的东西给我一个信号,无论是高校老师,硕士生导师,从业者,精神科医生,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的信号,告诉我们这个行业要大起了,到了风口。

我是做危机干预的,发生危机的时候要看到改变的机会,方法总比问题多,我们通过这样的思想哲学帮助到了很多人。
这个话现在要倒过来讲,现在这个行业好像有了巨大的机遇,但是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。
如果我们被可能的美好愿景冲昏头脑,没有注意到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存在问题的话,有可能我们也会重蹈覆辙。

这是我想说的第二部分。

04

 

我觉得有四大危机,现在这个行业没有完全准备好成为特别成熟的行业。
第一,我是2000年到北大读博,今年已经21年了,北大旁边就是中关村,我亲眼见证了中关村电子城的进程,从每天一车车的运人民币,到全部关门,这是2000-2010年的事,2010年完全衰败。

2010年开始了第二波行业兴起,是教育培训行业,从一开始教课外辅导,后来发现一个现象,很多清北的学生毕业以后都做教育培训的老师了。
我今年还有一个同学,非常优秀的孩子,他跟我说今年毕业以后要去教育辅导机构工作。
我说你为什么选这个?
他说我也不知道什么好,但是这个挣钱多,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受我影响,去做研究了。
这个同学开玩笑说,通过跟我的咨询,避免了1949年的问题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?
我们更需要高科技,需要最优秀的人才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,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标语,我看到以后特别不爽。
为了争头部企业他们会说你来我就可以培训你们的孩子,不来我就培训你改革的竞争对手,这些在激发家长的恐慌,为了牟利不择手段。
今年3月份我参加了国家卫健委的研讨会,国家这么重视这样的事情,说明已经非常严重了。
我们讨论到最后说抑郁症最后治疗和管理,最后我们形成一个共识:

学生的压力减不下来,心理健康问题无从谈起
我们专家意见也是,包括两会期间,我也写了儿童青少年问题的提案,这次史上最高,从来没有那么密集的提过。
我想告诉大家教育改革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,是全社会党和政府上下的共识。
这个共识后面的问题是什么?
就是如果我们行业有很好的牟利机会,但是失去了后面的价值观支撑,不择手段的时候这个行业也不会发展。
第二个问题,供给不足。
刚刚我听到所有的讲者都在说人才。人才不足是基本情况,所有的试点城市汇报工作第一大问题就是没人干活,整个管理体制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。
我们的现状是什么?
需求巨大,迅速发展,一定是政府主导。
第二困境是人才缺乏,产品单一,心理健康服务只有一对一咨询,还有别的形式吗?
你用一对一咨询的方式深入不了社区和乡镇,不接受,不接受只是因为偏见和歧视吗?
还是西方来的方式在中国就落不了地?
潜在危机是管理不足,我们需要规范管理。
行业管理的缺乏,是现在要解决特别关键的问题。

人社部来管还是卫健委管?
政府一定会管,一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、法规,我知道政府在做密集的调研。
二是管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咨询机构?
心理咨询师一定是在机构中提供服务,国家这么大,人员这么大,国家要管个体户的咨询师是不可能的。
但是管好机构就可以管好所有的咨询师,不接受管理的咨询师是最容易出现投诉的。
以前都是个体户咨询师出现问题,人还是要在机构中靠同辈一起管理。
第三个问题是:西方标准还是中国标准。

不是谁对谁错,谁好谁坏,但是我们国家一百年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:
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,不能把西方的标准照搬。
比如说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,一定要心理学硕士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,那我们现在的需求要一百年以后才能满足,这显然是不满足国情的。
这一点无论是从政府还是大多数的心理从业人员都赞成这点。
我们要提供的是小众精英服务,还是促进大众的幸福?

这个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,我们不能走西方的道路。
十九大的精神已经告诉我们,要促进全民健康,这才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国情和政治
我们是治疗模式还是社会心态的问题,这个可以商榷的更多。

但是我会觉得需要治疗的只是极少部分人,更多的人需要通过预防,通过管理,通过心理发展促进幸福和成长。
第三个问题是产能不足,这是现在最关键的因素。
我现在有需求,政府有需求,老百姓有需求,到哪找好的心理咨询师?
现在系统在加快发展步伐,但是全国只有4000多。
心理咨询师大概有100万左右,从业的乐观估计只有10万人,这10万人当中相当一部分受训还是不足的。
所以面对巨大需求,最大的短板是产能不足。
产能不足我刚刚说过高校的专硕非常难考,一年的产能乐观估计1000人就不错了,还不见得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,优势是系统学习有学历和学位。

心理咨询师考试,我个人还是持这样的观点:
如果没有从2003年开始的心理咨询师考试,现在要做建设更不可能。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打底,地级市都没办法服务。
它起到了短平快培养心理咨询师的模式,但是这个模式胜任力不足,我们需要教育和管理,需要胜任力和实践。
如果没有管理也容易误入歧途,容易出现伦理的问题和法律问题,心理咨询师被投诉被告,基本都是在这样无序管理的情况下在实现的。
中国德CAPA模式是1998年正式开始,短训班的模式是单一流派。
我在上次壹心理大会上也提到这样的观点:一个行业观点强调流派,而不是强调解决问题,这个路是不对的
我不应该是精神分析的治疗师,而是擅长处理儿童青少年问题的咨询师,是处理老年问题的咨询师,是按病种分科,不是按流派。
这个也需要很好的发展。

还有职业培训模式,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改革背景下,职业培训对于心理咨询师更广泛、深入、系统的培训,完善培训体系和实习实践,恐怕是将来非常有可能走的更好的道路。
当然现在没有文凭,如果国家有政策,我知道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方式,可以给到国家认可的学历甚至学位,这个当然是一个愿景。
总的来说,我们培养体制根据需求而言是非常匮乏的,要自建产能。
跟很多头部企业领导者讨论过,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困扰就是这样:
我现在不担心有需求,但是在我平台上执业的咨询师管理难,以及专业水平不够,所以投诉率极高。
投诉率高,不是咨询师不想做好,是他受训不足,怎么样帮咨询师提高伦理和职业素养,提高专业技能,提供好的服务,并且能够接受好的管理。
这方面政府要有政策扶持,让我们更加规范化。
优秀的心理学产品不足,这是很大的话题。

我从2013年开始,我们讨论心理学行业能不能有自己的产品,我一开始提这点的时候会有很多老师反感和质疑你又想着挣钱的事。
但是一个行业要有好的供给产品,要可复制,要高质量。
我们现在的产品是一对一的个体咨询,而且水平都是起伏不定的,是不能符合社会需求的。

我们要动脑筋想什么可以复制,复制成本低,大量供给需求的产品,这方面要大量突破原有固有西方模式。
弗洛伊德的模式是精英模式,只能在受教育程度高,经济发达的地区适用,在这个里头有大量的产品需求。
比如我们怎么样跟现在的数字经济结合,怎么样去跟网络技术结合等等,有巨大的创造空间。
比如说我们怎么样提高咨询师能力,及时给咨询师反馈是一个有效的方式,怎么给到反馈?
这里面有太多可以创造的空间,我就想说一点:

不要以为西方做的现在就是最好的标准,我们这个行业开始不久,完全有可能比西方做的更好,事实上也是如此
最后一个我觉得我有一个挺深的感触,就是文化障碍。
我想先提一点。我在伦理当中也会谈到个人主义的倾向,好像心理咨询越做越自恋,无论是来访者自恋还是咨询师自己很自恋。我这话说的又得罪人了,不好意思。
但是我要说的是:真正一个行业要起步,它一定是到了标准化和工业化的程度
昨天就有一个来访者得了一个病,他去看了一个病,医生给了他很好的建议,他还特意飞到外地去看。

我就问医生是在哪个医院工作,他说在广州南方医院,是个很著名的三甲医院。
医疗行业非常成熟,但南方医院培养出来的会不会有次品?
肯定会有,有5%到10%的学生最后没有干医生,这很正常。
但是因为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通过实践和上岗和考试,基本上60分没问题,特别优秀的90分以上。
我们不应该自己在一个工作室里边自己跟自己工作,社交圈也很窄,几乎都不跟同行接触和交流,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进步也很难出问题。
我们要打破小农经济,很自由,很舒服,很难提供优质产品,所以不应该追求小而美的职业状态,而要追求相对来说大而强的状态,要接地气,接近中国文化的状态。
我现在也在探索当中,但是我希望什么时候这个行业当中有像律师都需要专业人士,都提供对人的服务。
我期盼着,什么时候心理咨询行业当中,会有像君和律师事务所那样相当高的水准,成批量好的律师,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服务。

05

 

最后,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?
第一点是:慎独,要坚持自己职业的价值观和伦理。
我并不是特意在这讲伦理的问题。
最近大家也可以看到,特别是互联网大厂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受到了很大冲击,根本原因也是在价值观层面偏离了。
随着时代的变化,产生的心理问题都不同。
比如说我就会有探索价值观对人心理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但是随着我们现在因为价值观这个层面出现了文化冲突和缺失,所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:
一个公司再强大但是如果你在职业道德伦理上出现了严重问题,那可能就是全国的问题。
当然后面有社会的现象在里头起作用,但是毫无疑问也在反映一个东西,我们都需要讲伦理道德社会形态。
一个企业和行业的价值观对它的决定作用是生死作用。
做好了一百件事情,但是有一件事所有人都觉得不对,无论是你的机构还是个人,甚至这个行业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。
互联网又会使这个迅速的扩大和蔓延,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发展行业,必须要坚守一个底线:就是行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。
如果离开那些东西一味牟利,很可能会像中关村电子市场一样,某一天一个政策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。
心理健康工作不是一个牟利暴利的专业,要诚信为本,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,这个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信赖,我们会发展的越来越好。

我们一定是知行合一,中西结合。
光讲理论光做研究不落地是没用的。

我们会发现哪怕以前过去我们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,在武汉疫情,我们想帮助罹难者家属,想要帮助新冠肺炎帮助者。
但是主动寻求的人还是远远不如我们预期那么足,为什么?
因为我们的模式还不够接地气,还不够深入群众,还不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。
文化的因素会对我们行业有极大的影响作用。
最近我面试研究生,有一个研究生在德国工作,他已经拿到了资质,他在德国为德国的华人提供服务。
你看我们都是中德班学习,二三十年前,你为什么舍近求远?
他说在德国学习到的很多东西,用在中国人身上还是用不了。

知行合一当中很重要的一点,千万不要偏离了有文化自信走中国道路。
我再多说一点,我这样说稍微有一点民粹或者自恋,我觉得西方的文化是聪明,中国的文化是智慧,至少对我们自己来说是这样的。
无论是儒释道,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有巨大的会帮助我们心灵成长发展,而且跟我们文化血液相契合的瑰宝,我们把它发展起来,成为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学,一定能够成功。
守正,就是这个行业一定不能唯利是图,一定要坚持爱国民主、科学进步的主旨。
最后我想谈这个行业到了风口,风口这个词是资本提出来的。
这个行业要不要投资,要什么样的投资,如果有投资的话,投资当然是好事情,投资可以帮助这个行业更好,吸纳更优秀的人才,可以有更好的发展,可以配备更好的资源。

但是投资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,关键不在于有多少钱,而是在于投资者想真心诚意的投资心理健康行业。
投资者有没有今天投一千万,明天要赚回来,如果有这样的希望就不要投入。
第二一定是能够尊重甚至跟我们有相同的价值观:我们要尊重专业性,尊重伦理道德,以及有助人的情怀
我们是不是把资本想的太美好了?
真是觉得现在很多掌握现在一些资源的人,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这件事情多么重要,因为他们自己感同身受,他们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经历很多这样的困扰,以及做这样的事情是直接帮助到别人的事,特别有价值和意义。
我相信一定要有这样的资本跟我们一起合作,把这个做的更好。
当然还有一点,我们都是咨询师,咨询师缺少运营管理的能力。
我们自己开工作室没问题,但是合伙起来就会有矛盾,人多了以后就更难管。我们需要管理运营能力,把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我们行业中来。
最后一点是创新,我们行业不只有弗洛伊德模式。

我第一次有这个想法是2014年,当时我去美国心理学会参加年会。
我做完报告以后,那时的场子地位最高的是美国心理学会的理事,他听完我的报告以后跟我说了一句话,他说:
听完中国报告以后觉得,心理学未来发展在中国。
我当时觉得人也太客气了,但是我现在真的觉得是这样。
我们不要以为现在心理行业已经到了顶峰,我们远远没有到,我们完全可以后来居上,弯道超车。
在中国有巨大的创造空间,包括我们怎么样拥抱互联网和信息化,怎么样使我们有更多元化的产品,走出心理咨询室的产品。
在这些方面,我相信,当有越来越多优秀人员加入到我们这个行业当中来以后,一定有巨大的创造。
这就是我演讲的主要内容,期待我们一起迎接行业大发展的时刻,成为真正能够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自己、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,谢谢!